「不出海,就出局」已成為當下中國企業走向全球的時代號角。
曾幾何時,「中國制造」主要憑借性價比走向世界;如今,一批又一批中國企業正依托品牌、技術和管理能力全面出海。從比亞迪在歐洲建廠,到蜜雪冰城在東南亞街頭遍地開花,中國企業正經歷一場從「走出去」到「走進去」的深刻轉型。出海不再僅僅是產品的流動,更是產業鏈、價值鏈與創新鏈在全球范圍內的深度融合,是一場以海外建廠、本地研發和全球運營為標志的「全產業鏈大遷徙」。
在這一進程中,全球運營能力成為企業能否真正扎根國際市場的關鍵。用友網絡高級副總裁兼企業BG總裁徐洋指出,企業必須依托全球視野構建全球化運營能力,數智化正是這一切的核心支撐。它不僅是企業國際化擴展中的「連接器」,更是全球運營背後的「神經中樞」。如何借助數智化實現跨國協同、本地適應與全球管控,已成為每一個出海企業必須面對的核心命題。
我們不禁要問:當企業出海進入深水區,數智化究竟扮演什麼角色?它如何助力企業從「走出去」到「真正走遠」?
自改革開放以來,中國長期處於「引進來」為主的發展階段,通過放寬外資准入、建設自貿試驗區等方式,持續吸引國際資本與技術。2013年「一帶一路」倡議的提出,標志著中國進入「雙向開放」的新階段。據聯合國貿發會議(UNCTAD)數據,2023年,中國實際使用外資規模位居全球第二,對外直接投資額也位列世界前三。
過去的出海像是一種「遠程貿易」,企業借助跨境電商、尋找本地經銷商,將「中國制造」賣向全球,核心是銷售渠道的拓展。如今的出海則是一場「全身心的移植」。越來越多企業選擇在海外建廠、設立研發中心、布局供應鏈節點,實現從「中國企業」向「全球企業」的轉變。
將研發、生產、供應鏈、人力和財務管理等完整運營體系嵌入迥然不同的社會肌體,不僅是出海模式的升級,更意味著挑戰的本質已然改變——企業應構建全面的全球運營能力。徐洋強調:「過去,一個能處理跨境支付的IT系統也許就足夠了;現在,企業需要的是能協同中國總部、墨西哥工廠、匈牙利研發中心和東南亞分公司數據的『全球神經網絡』。」
以中國新型塑料管道領軍企業日豐集團為例,其業務遍及全球180多個國家和地區。隨著海外業務的快速拓展,日豐面臨多時區、多語言、多幣種管理及全球化精准定價等挑戰。此時,一套一體化全球運營系統顯得至關重要。通過引入用友YonSuite,日豐實現了財務、供應鏈、營銷等一體化管理,降低管理風險40%,並構建起全球協同、智能倉儲和360°供應商管理體系,全面提升全球化運營與風控能力。
對企業而言,出海首先會面對土地、關稅、人力和貸款利率等顯性成本。這些可測算、可比較的「硬指標」,如同遠航時肉眼可見的浮冰。然而,真正決定出海成敗的,往往是隱藏在水面之下的復雜暗礁——那些難以量化、容易被忽略,卻極具破壞力的隱形門檻。
文化差異是最常被提及,卻也是最容易被簡單理解的問題。文化沖突不僅體現在語言和習俗層面,而且會深入影響商業規則、溝通習慣與信任機制。
在某些市場,商業關系依賴於長期的線下互動和人情紐帶,合同只是合作的起點。如果企業過度強調合同與數據的「效率」,可能被視作冷漠,難以建立深度互信。而在其他一些市場,一切須嚴格遵從條款與數據,依賴關系的營銷反而可能引發質疑,被視為不專業。
甚至在同一國家,建立信任的密碼也並非統一。徐洋談到,「一個國家」不等於只有「一種文化和商業風格」。例如,馬來西亞的「東馬」與「西馬」,文化差異堪比中國華東與東北;越南的南越(胡志明市)與北越(河內)顯然也是商業風格迥異。一家成功打入西馬的企業,若套用同一策略進入東馬,可能會摔得頭破血流。「將國家作為最小管理單元,忽視其區域多樣性,是許多出海企業常見而嚴重的誤判。」
海外政策環境的高度動態與不確定性,是企業出海極難系統應對的一環。稅收制度調整、勞工新規、環保法案升級、數字稅引入……這些方面往往變化頻繁且解讀空間較大。尤其在部分發展中國家,政策的執行尺度、過渡安排與地方差異,都可能帶來額外的合規成本。
長期浸潤於國內政策環境的企業家,容易形成「慣性認知」,下意識地用國內邏輯預判海外政策,或以靜態視角進行海外調研,陷入「刻舟求劍」的困境。
事實上,海外合規更像一場「持久戰」,而非一次性任務。僅靠內部團隊往往難以應對,需要借助對本地文化有「毛細血管級」理解的團隊,建立政策持續跟蹤與預警機制。
數智化認知偏差最具時代特色、也是最隱蔽的陷阱。盡管數智化在出海過程中愈發關鍵,很多企業仍僅將其視為一套可本地部署的軟件,或次要的「信息成本」。一些企業在規劃出海戰略時,仍習慣將數智化投入看作可壓縮的「成本項」,而非關乎生存的「戰略投資」。這種認知滯後,將為日後運營埋下巨大隱患。
例如,如果一家公司在國內總部用的是一套系統,匈牙利工廠用的是另一套,墨西哥分公司又是另外的系統,數據互通有門檻,流程協同有時差,那麼所謂的「全球化運營」就只是一盤散沙。總部永遠無法掌握實時、准確的全球經營狀況,決策只能靠猜。真正的全球化數智化,必須是國內與海外一體化運營的,它要求系統能覆蓋從全球供應鏈協同到資金統一管理的全流程。
面對這些隱形門檻,我國出海企業應如何加固自己的「船體」?
最便捷可行的方式是選擇具備全球化服務能力的合作伙伴。選擇什麼樣的伙伴,不僅決定企業能走多快,更影響其能走多穩、走多遠。徐洋表示,一個理想的合作伙伴應具備三重特質:
首先,需具備深刻的跨文化理解能力和全球化運營經驗,能夠預警文化與政策風險;其次,應擁有成熟可靠的本地合作伙伴生態圈,涵蓋律所、稅務、人力資源等服務商,能提供「最後一公裡」的落地支持,將藍圖轉化為現實;第三,需具備良好的技術基礎,擁有覆蓋全球多區域業務場景的強大系統平台。
更為關鍵的是,企業需將數智化上升為「一把手」主導的核心戰略。董事長和CEO應成為數智化的首席架構師與推動者。這關乎企業未來的全球競爭力,只有從戰略高度推動,才能實現跨國、跨業務、跨系統的全面整合,避免形成新的數據孤島和組織隔閡。
我國企業的全球化已進入深水區。這是一次全方位的壓力測試,不僅能夠測試產品的競爭力,更能夠體現組織的學習能力、文化的包容性和戰略的前瞻性。
顯性的冰山,可以用資本和資源的破冰船撞擊。而隱形的暗流,則需要更深的智慧去洞察和駕馭——對文化懷有真正的敬畏之心,對政策保持動態的學習狀態,並將數智化提升到企業全球生存法則的戰略高度。
當我國企業不再僅僅帶著產品和資本出海,更能帶著對隱形問題的洞察、對規則的尊重、對融合的智慧同行時,才能真正跨越門檻,從「中國巨頭」蛻變為受世界尊敬的「全球企業」。這片藍海,終將屬於那些既能仰望星空,又能洞察暗流的智慧航船。